强化治理管护 保障河湖畅清 ——专访海沧区副总河湖长、副区长李奋发 美丽的过芸溪是海沧河湖治理成效的生动见证。(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) 厦门网讯(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)发源于天竺山的过芸溪,宛如一条绿色的飘带蜿蜒在海沧的城乡间,流经之处皆是风景。“过芸溪就是河湖治理成效的生动见证,它已经成为海沧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。”谈及这条海沧“母亲河”的变化,海沧区副总河湖长、副区长李奋发肯定道,河湖长制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,实施以来推动海沧区河湖治理工作提质增效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 近年来,海沧区立足实际,持续创新融合,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,不断提升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,推动河湖长制从“有名”“有实”到“有为”“有效”。 多措并举 构建长效机制 推动河湖长制创新发展,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。李奋发表示,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工作机制,建立河湖长效管护机制,持续改善全区溪渠湖库水环境质量,提升河湖系统化、信息化、精细化管护水平。 在依法治水上,海沧区将细化完善各项河湖长制工作制度,严格落实各河湖长、各成员单位责任,以社会关注、群众关切的河湖治理问题为重点,继续落实河湖长巡查、挂牌督办、工作考核,广泛发动民众监督、舆论监督,确保河湖长制各项工作落实到位。 在污水治理上,海沧区将持续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成效,全面推开排水管理进村庄工作,加快推进精细化管养工作,创造农村生活污水管护的海沧“新模式”,完善海沧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资料,用好全区城区和农村污水管网“一张图”。 在源头防控上,岸上污染源控制成为重点。海沧区将加大巡查力度,杜绝偷排、漏排行为,坚决查处各类水环境违法行为。同时,海沧区将巩固提升入河排口整治成果,开展入河排口常态化巡查,持续推进不达标入河排口的整治工作,防止整治效果反弹。 成效明显 打造幸福河湖 过芸溪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创建,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;全省率先开展“美丽池塘”评选,持续为乡村振兴扮靓增彩;将河湖管理保护的触角延伸至村居最末端,全市首创公共类池塘社会化管养,形成小微水体内源治理新思路,为全市提供治水样板;在全市率先建立安全生态水系项目管养长效机制获全市推广……在海沧区,水与群众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。 李奋发表示,近年来,海沧区坚决有力,抓好河湖长制工作落实,在反复实践中,形成了“全域覆盖、全民参与、合力维护、齐抓共管”的新格局。特别是从2022年起,海沧区每年3月份组织开展厦门市河(湖)长日系列主题活动,线上线下协同发力,打造全社会共治共管的河湖生态保护新局面。 他认为,《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》的出台,实现了河湖长制从“有章可循”到“有法可依”的跨越,为推动河湖治理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。 望闻问切 巡查管养全覆盖 “巡查时,看颜色、闻气味,深入群众问情况,遇到问题想办法。”李奋发说,海沧区在实践中摸索,总结归纳并推广运用涉水事件判别“望闻问切”法,极大提升了河湖治理能力。 海沧区通过市区领导一线把脉,主管部门具体指导,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,实现三级协同,多部门广泛参与,统筹推进河湖长制各项工作落实。此外,海沧区还印发《海沧区河湖长制成员单位职责》,进一步完善海沧区河湖长工作机制,明确各部门职责,协调、督促涉河涉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,推动形成河湖高效治理新格局。 为了提升治理能力,海沧区启动智慧水利项目,从水旱灾害防御、水污染监督、水生态修复、水利工程建设、水资源保护、水土保持监管等6个方面对河湖管理保护进行动态监管,全面提升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化水平。 责任编辑: 廖文焱,赖旭华 |